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千山青黛第95节(2 / 2)


  此时皇帝的辇车已走完山麓尽头处的一段弯道,消失不见。裴姓郎随身旁的骑卫队伍,也在不疾不徐地向着弯道走去。

  就在他也快要过弯腰时,忽然,放缓马速,停在了路边,背影一动不动。

  骑卫一排接一排地从他身旁走过,他始终没有前行。突然,只见他猛回头,朝着此处的方向展目望来。

  隔着数十丈的距离,李猛也能感觉到他转头时那一双眼目所投射出来的惕厉的光。

  他仿佛觉察到了异样。

  李猛心一阵狂跳,反应极是迅捷,在裴姓郎的目光扫到对面山顶的这块岩头之前,猛将身前主人扑倒,掩在了岩下的秋草丛里。

  秋草虽被大风所折,却浓密成堆,将人完全地遮了起来。

  从对面山脚往上望来,不可能察觉。

  李猛屏住呼吸,通过草丛堆,窥着那裴姓郎。

  他的目光扫过附近这一片山头,应是没有发现异样,终于,收目转头,继续驱马,朝前行去。

  在他骑影随众一道消失在山麓弯道的尽头后,李猛轻轻吁出一口气,与此同时,心里难免也涌出一阵失望自责之感。

  他擅刺杀,从没有失手过的时候。

  然而苍山护卫的严密,远超过他的预料。整整两个月,他只能徘徊在外,始终找不到任何能够利用的机会。

  就连陈思达作乱的那一夜,在皇帝的周围,也是布满岗哨。

  虽然李延不曾责怪过他半句,他却觉自己是罪人,没能抓住这次的机会。

  在这里都如此了,等皇帝回到长安,更是不可能再靠近半分。

  他起了身,待扶起主人,却见他顺势翻了个身,仰面躺在秋草丛中,闭目向天,一动不动。

  李猛知他是在思虑事情,不敢惊扰,在旁耐心等待。

  李延仿佛睡着一样,在山顶仰卧许久,忽然,他抬手,用他一根修长、骨节均匀的指,摸过面门中央那一道至今还未完全褪尽的剑痕,用指腹轻轻摩挲那伤痕片刻,接着,慢慢睁眼,目光闪烁了下,从地上起了身。

  他不再看对面山麓里的那一条还在前行的望去见不到尾的队伍,迈步下山而去。

  东都。

  留守使府在傍晚的时候,收到了一道送自长安的信。

  信是宁王亲笔所书,传来一个喜讯。裴萧元因在大射礼上夺彩,被圣人择为驸马都尉。

  大婚之日也已择定,乃下月的初八日。

  裴冀将贺氏唤来,和她说了这个消息。

  第93章

  贺氏乍闻惊喜不已,更生感慨,正想说郎君和公主在甘凉婚事虽然未成,绕了一圈,如今终又结为配偶,这不是缘分是什么,忽然想到些隐情,望一眼裴冀,见他神色喜忧半掺,仿佛怀着心事,便不再多说什么,只低头掐了掐指,略略算了下时日,抬眼笑道:“公主降我家郎君,自是莫大的喜事。当初郎君去长安时,行程仓促,更不曾想到会有今日这样的喜事,弄得那边如今就只一个青头在。”

  “他冒冒失失的,先前我总担心他惹祸,好在平平安安无事,如今大喜事临门,虽说崔家那边必也会尽心尽力,但我们这边,光青头是不够的。今日九月二十三,离大婚只剩半个月了。时间是有些紧,好在此地离长安也不远,我即刻赶去,路上走快些,几日便能到,到了,多少应能帮上些忙。”

  裴冀将她唤来,本就是如此打算,又吩咐她不必急着回来,自己这边用不着她照管。贺氏自然明白他心意,微笑点头:“我也是这么想。就是翁公你年纪也大了——”

  “我这边无妨,你尽管放心去。照管好那边的事,就比什么都好,我也才能放心。”不待她说完,裴冀便如此说道。

  贺氏应是,二人又议了些备婚之事,贺氏告退而出,一番准备过后,带着一道从甘凉跟来的烛儿乘了马车,匆匆出发去往长安。

  贺氏走后,裴冀又看了几遍长安来信,回忆起离开苍山前和侄儿见面的一幕。在裴冀的认知里,皇帝偏执,尤其近年,这一点显露得愈发厉害。而侄儿表面温文稳重,实际骨子里也是执拗之人。就一点而言,此二人半斤八两不相上下。皇帝对侄儿显然很是不满,侄儿对自己当日为他求婚的举动,似也心存抗拒。实在不知,后来究竟发生什么,竟能叫皇帝和侄儿双双改了心意。

  宁王报喜,提及大射礼,但从他信中口气来看,对这整一件事,似也未完全摸得清头脑。

  裴冀正在思忖着,忽然下人送来一道拜帖,说是方才有人所投,叫转到留守使手中。裴冀接过,顺口问是何人所投,下人摇头,称对方并未提及。

  裴冀打开拜帖,目光扫了一眼,凝定。

  向晚,他人已离开留守使府,出现在了位于城北邙山中的一间古寺里。

  留守使官职清贵,平日并不接触实际政务,因他身份特殊,来此后,大多数人亦是敬而远之,并不敢和他有过多往来,故平常他颇多空闲,此间古寺里的老僧是他从前旧交,棋艺不凡,他便常来此小住消磨光阴,今日再来,在旁人眼中,看起来和平常并无两样。

  三更,在古寺悠荡深远的夜钟之声里,裴冀踏月独行,出后山门,静静等在一座残亭之下。片刻后,一人从附近的林影里走了出来,渐渐近了,是一名俊朗的青年男子。只见他向着裴冀而来,越走越快,最后,几乎是奔到近前,纳头便拜在了亭外的地上。

  “师公在上,请受学生一拜!”

  李延叩首。

  裴冀快步下亭,低声叫殿下,弯腰伸手,要将他从地上扶起。李延不肯,执意行完三拜之礼,依旧跪地,仰面望向裴冀,哽咽问候:“当年父亲出事之后,我便再未见到师公之面了。师公这些年身体可好?”

  裴冀眼眶也早已微微湿润,点头说好,终于将李延从地上扶起,带入亭中,低声问:“殿下,你这些年又如何?”

  李延此时情绪渐渐平复了些,惨然一笑:“师公不要再叫我殿下。我早已不是昔日的皇太孙了。这些年我东躲西藏,如孤魂野鬼不能得见天日。今日竟还能得见师公之面,也是我自己未能料想到的。”

  裴冀沉默了片刻,道:“景升太子当年出事之时,你还是少年。我人在南方,当时未能及时赶回,后来听闻你不知所踪。这些年,每每我想到你,便觉愧疚不已。是我无用,受过你的拜师之礼,在你陷入困境之时,未能对你有半点助力……”

  “师公千万不要这么说!”李延抢上一步来到裴冀身旁。

  “当年之事,和师公你有何干,师公更无须有半点自责。我怎不知,师公是被人故意羁绊在了外面,才无法脱身回京护我父亲。何况,当年若没有师公,圣朝如今怎样,还尚未可知。师公之功,足以功垂竹帛,名载青史。即便不论这些,就凭师公曾做过我父子二人的太傅,我对师公,除了感恩,还是感恩。这些年,我人虽飘零无依,但对师公的感怀之心,始终未减半分。”

  裴冀摇头,低低叹息了一声:“旧事都已过去,当年我所做的,也不过是尽到本分罢了,怎敢当殿下如此之言。”

  “师公若是不功,谁人赶自称有功?”

  裴冀摆了摆手,沉吟间望向李延,欲言又止。李延立刻道:“师公若是有话,请尽量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