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长宁将军第112节(2 / 2)


  “放心,好好做你的皇帝吧。”他的耳边又响起了方才姜含元说的这一句话。

  当握着这面令牌之时,他终于彻底明白了这话中的所指。

  鼎令存世,与其说是调兵之器,不如说是来自皇祖父的许可。

  那个人,他曾经手操天下最大的利器,名正言顺。

  萧琳花见他握着这物,双目死死盯着,神色似哭似笑,在晃动的灯笼光下,显得极是诡异,心里不禁发毛,忍着掉头想跑的想法,壮着胆问:“陛下,你怎么了……”

  他没有回答,只是慢慢地跪到了地上。起先,他一动不动,片刻后,肩膀微微抽动,抽得越来越厉害,一声低沉而压抑的哽咽,传入她的耳中。

  他竟在哭泣,当着她面。

  萧琳花被这一幕惊呆了,一时手足无措,不知该如何是好,在旁呆呆看着。

  他痛哭不止。她犹豫了片刻,终于定下神,俯身下去,低声安慰:“陛下你怎的了……你莫哭了……”

  她递上自己的手帕。他忽然起身,面带纵横湿痕,迈步便朝外冲了出去,身影消失在门墙之后。

  萧琳花反应过来,慌慌张张追了出去,然而哪里还有他的身影?正焦急地左右张望,看见永泰公主,上去,正要问,她摇了摇头,示意她不必再追。

  “陛下走了。”

  “放心吧,无事。”

  她望了眼束戬去的方向,出神了片刻,慢慢说道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束戬追到祁王府,却被告知,王妃已经走了。

  她回来后,便走了,连夜离去。

  束戬又掉头,马不停蹄,一口气出城,追到了渭水之畔。

  附近巡夜的守桥士兵看到皇帝到来,急忙拜见。

  “王妃刚走,过桥去了。”

  束戬一言不发,纵马上桥,继续朝着前方追去。

  过了桥,便将离开长安。

  贾貅今夜一直随他同行,见状焦急,喊道:“陛下!请止!”

  桥下渭水涌流,涛涛不绝。在风声和水声交杂的潺潺声里,束戬缓缓停马,抬起红肿的眼,望向前方。

  那里夜色笼罩,漆黑一片,已经看不到她离去的身影了。过去,再过去,一直向北,便是雁门,是燕州,是幽州,是刚刚得到安宁的大魏的辽阔北疆。

  贾貅带人终于追上,见他独坐马背,面北而望,背影凝涩。

  他迟疑了下,示意手下停步,等在桥头之下。

  良久,束戬下了马,整好衣冠,向北下跪,在身后之人投来的诧异疑惑目光之中,向着前方那片旷静的无边夜空郑重叩首。

  完毕,他上马,调转马头,穿桥而下,朝着出来的那座城池,归去。

  姜含元本计划明日出京。然而归去的心,突然之间变得急迫无比。

  出来已经有些时日了,他一定很想念她,她也是。

  她想念那个男子。想念的程度,前所未有。

  这里,该做的事,都已经做了。她完全无法再等待下去了。

  长夜太长。

  她渴盼立刻便见到他的面,恨不能插翅,飞到他的身边。

  她便是如此,被心底忽然烧起的这灼灼热切之感催促着,纵马出城,经过渭水的那座桥,沿她曾嫁入长安的这条旧道,连夜踏月北归。归途,风尘仆仆,霜满关山,但她的心里却带着热意。终于在半个月后,这一日,她赶回到了雁门。

  不巧的是,束慎徽不在。

  一个副将说他几天前和雁门令一道外出巡视去了,应当就是这两日能回。

  战事结束了,雁门城的附近,不但户口日渐增多,民众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,军中也有部分士兵将转屯田,从握刀变成握锄,在当地娶妻,往后过上普通人的生活。原来的地方已是容纳不下,如何安置开荒,便成为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。

  他和雁门令外出,便是去勘察一个合适的新的聚居之地。

  “路途劳顿,将军先去休息,我派人去送消息。”

  姜含元知道他去的那个地方,位于雁门之北,数十里路。

  她说不用,自己骑马而去。

  她出城,行了段路,在一条土路上,看见远处行来了一支几十人的队伍。那是刚刚抵达的又一批民众。

  队伍渐渐近了,有十来户人家,拖家带口,应该是从同一个地方迁徙而来的。他们衣衫破旧,家当简陋,脸上带着尘土,但每一个人的精神,看起来都很不错。

  到了雁门,就能分到可供开垦的土地了。听说朝廷很快也会下旨,十年之内,不征这些战后开垦出来的田地的赋税。日子从来不易,但已能见曙光。

  土路不宽,他们到了近前,姜含元便往路旁避让,等队伍先行通过。就在快要过去的时候,姜含元留意到了队伍之后的一户人家。

  那是一个三口之家,男人在前,拉着一辆独轮车,车上放满家当,在包袱和一袋粮食的中间,坐了母女二人。女人勤快,行在路上也不忘纳鞋,低着头,飞针走线。她身旁的女娃穿着打了补丁的衣裳,但洗得很是干净,怀里抱了一只小羊羔,乖乖坐着。忽然车轮跳了一下,陷入一个坑里,拉不出来。女人急忙放下针线,跳下车,在后面帮男人推车。很快,车轮出了坑。女人从茶壶里倒了碗水,递给男人。男人接过,几口喝完。女人替他擦了擦脸,爬回到了车上。男人拉起车,追着前面的队伍,继续前行。

  极是普通的一家人。但姜含元认了出来,这个妇人,似乎就是从前那位曾和她有过一面的失了丈夫的寡妇。

  她一直没有忘记当日的那对母女。后来虽无暇过去探望,但一直有所照应。先前,樊敬还曾告诉她,那女人带着女儿,如今已经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了。没想到这么巧,会在这里遇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