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扶摇上青云(科举)第4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嗯?”沈长林先用手指了指自己,然后乖巧的起身。

  李童生脸色通红,面露尴尬,一世英名,就要毁在今日了吗?那沈长林可是一日书都没读过。

  沈玉寿也没好到哪里去,紧张的直攥拳,指甲都嵌到肉里了,要不,他替新弟弟应考吧,可现在贸然开口讲话,是不是不礼貌?

  “你会背《三字经》吗?背来听听。”顾训导的声音不大,但是随着屋子里逐渐安静,使得他字字清晰,甚至有点振聋发聩的味道,刘里正、李童生、沈玉寿、门外偷听的王氏,有一个算一个,皆心事满怀面露不安。

  “人之初,性本善……曰士农,曰工商,此四民,国之良。”清朗的童声却意外响起了。

  第5章 免束脩

  ◎明天就来上课◎

  顾训导听得连连点头,只见这男童咬字有些吃力,但口齿清晰一字不错,落落大方的一气背诵了小半本。

  “非常好。”顾北安拍手赞叹:“小小年纪就如此优异,难得。”

  沈长林回以淡淡的微笑,显得腼腆又乖巧,顾训导对他的印象更上一层楼。

  一刻钟前沈长林还躺在树杈上背书,王氏急匆匆的找到他,叫他到课堂上充人数。事先李童生就考虑到县里的训导会问学子们问题,于是将包括沈长林在内的三个临时演员安排在最后一排,没想到因沈长林年纪最小,顾训导还是一眼就看到了他。

  “顾大人请喝茶。”

  方才沈长林被抽查,王氏在外急得差点咬舌,公爹是读书人,最看重名声气节,今日要是丢了人,老爷子怕是会气病,生怕顾训导心血来潮再抽人,王氏机灵的泡了杯茶端上来。

  但顾训导接了茶,却没有走,目光在学堂上逡巡,这次选中了沈玉堂:“会写字吗?写几个给我看看。”

  沈玉堂一阵狂喜,急忙提笔蘸墨,在纸上写了新学的几个生字,大概是太激动了,写到“黎”字时错了笔画,沈玉堂脑子一炸,脸迅速红成了柿子饼。

  “无妨,你这个年纪,能写出这样的字,很不错。”顾训导笑着说道。

  考察完大岩村的私塾,他还要去其他村子,便婉拒了李童生留饭的美意,坐上牛车继续出发了。

  李童生舒了一口气,宣布今日提前下课:“沈长林,你跟我过来。”

  老童生将沈长林带到书房,颇有兴致的考察他读写的能力,沈长林十分清楚,机会已经到了眼前,这时候藏拙他就是个傻子,便将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等等会背的都背了一遍,只在写的能力上做了隐瞒。

  《三字经》这些启蒙经典朗朗上口,他靠蹭课学成,不会显得特别奇怪,但写字就不一样了,初学之人,很难记住复杂的方块字,如今沈长林已经学了一百左右的繁体,若全写来只会显得他慧极近妖,于是选了八九个简单的写在纸上。

  沈长林不习惯用毛笔写字,歪歪扭扭的正像一个孩子的笔迹,但这已经足够震惊李童生的了。

  “以后跟着大家一起上课,不收你束脩。”

  沈长林惊喜的点头,接着鞠躬道谢,正琢磨按照古礼要不要给老童生磕头时,李童生已经托住他的胳膊,把人扯到近前仔细端详,只见这孩子直鼻薄唇浓眉星眸,不卑不亢,内心一阵喜悦,这是有福之相:“好孩子,回家去吧。”

  今日弟弟在课堂上出了风头,沈玉寿没有一丝吃醋,只是觉得惊险,回家路上还心有余悸:“吓死我了。”

  沈长林扯住他的衣袖:“谢谢。”

  每日下课归家后,沈玉寿都将课堂笔记给他看,若非他慷慨,自己的进步不会这么迅速。

  “一家人,应该的。”沈玉寿羞红了脸。

  两个小的提前回家,钱氏有些惊讶,沈玉寿赶紧将课堂上的事情说了,催奶奶帮沈长林做一个书袋,还要买支毛笔,砚台和白纸他俩可以共用。

  “不要束脩?”罗氏本在屋里织布,闻声走出来道:“长林真有出息呀。”

  沈如康也笑容满面:“给我家长脸了。”

  做晌午饭时钱氏还从陶罐里抓了个鸡蛋,让儿媳煎了,吃饭时两个小的各分半个。

  饭后沈玉寿和沈长林回房抄书,古代的书售价极贵,要上百文一本,寻常人家买不起,村里学子们用的书都是自己抄的,孩童笔迹稚嫩还总错字,但只要能看就好。

  罗氏洗干净碗筷,到钱氏房前转了几圈,犹豫着没进门,钱氏不耐烦了:“有事说事,别老晃!”

  “娘。”罗氏低着头进屋:“我看……长林那孩子鞋破的不像样了,想给他做双新鞋。”

  钱氏正拿剪刀裁一块零头布,准备做书袋,出乎罗氏意料,她格外和颜悦色:“成,衣裳也做套新的。”

  这下轮到罗氏惊讶了:“娘,你心真好,我现在就去帮他量尺寸。”

  “等等!”钱氏把剪刀撂下:“急什么,我话还没说完。”

  钱氏琢磨一晌午了,沈长林既然不傻不哑,又是个男娃,村里那几户没后的人家一定愿意抢着要他,这时候再去找村长,自家就不是白眼狼了。

  听了婆婆的话,罗氏脸色煞白,她以为婆婆已经接纳了沈长林,并且她也想多养一个儿子,可婆婆的话又忤逆不得。

  罗氏的脸白了红,红了白,最后什么话都没有讲,红着眼眶出屋,没曾想刚撩起门帘,就看见沈长林站在门外。

  婆媳二人的对话沈长林全听见了,但他不怪钱氏,这老太太是刀子嘴豆腐心,若她是心黑的,就该在他又傻又哑的时候赶走他,而不是等到现在,还在走前给他做新衣和书袋。

  “奶奶,我不走。”沈长林道。

  钱氏内心五味杂陈,走出来对沈长林横眉冷目:“到别人家可以吃香喝辣,我这只有粗茶淡饭!”

  “我愿意。”沈长林很坚定,这家人淳朴善良,日子是穷了点,但生活条件可以改善,好人却不是随便就能遇见的。

  听见动静的沈玉寿也跑了出来:“不要叫长林走。”

  钱氏背过身擦了擦眼泪,挣扎了很久才松口:“——留吧。”

  事情既已定下,钱氏准备好纸烛香火,带沈长林到祖宗坟前烧纸祭拜,并让他正式改了口,管沈如康罗氏叫爹娘,唤自己奶奶,又找到族长改族谱,还去官府改了户籍,往后沈长林就是她家二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