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扶摇上青云(科举)第2节(2 / 2)


  钱氏看他一眼没有管,沈玉寿倒是很兴奋,对沈长林直笑,这个新来的弟弟太可爱了,这两日他们形影不离,原来有个弟弟这么幸福。

  沈长林已经打算好了,不进私塾读书也可以,能在附近偷听也好,还可以求沈玉寿课后教自己。

  他好歹是重点大学毕业生,大小算文化人,只不过古代写繁体字,他只会简体,并且古代学的是四书五经,后世学科比较杂,教育体系不一样,他需要从头开始接受一些基础教育,进步应该会很快的,只要能力跟上,不愁没前途。

  翻过一座小山包,就到了大岩村,老童生的私塾设在自家院里,很简陋,就是一间厢房,里面摆放几张长凳,正上方一张教案,这就是乡野私塾了。

  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……”

  到的时候老童生正在教孩子们读《千字文》,钱氏拉着孙儿的手等在一边,眼神在发亮,士农工商,古代读书人地位排第一,以后自家孙儿就能做人上人了,想想她就激动。

  沈长林也往厢房里面看,《千字文》小学的时候念过,现在已经完全生疏,并且古代没有普通话,一部分字的读音和后世不同,他听了一会,前面一小部分勉强能背,从龙师火帝,鸟官人皇开始,就如天书一般,不仅记不住,意思也不明白。

  他把事情想简单了。

  老童生教学生念完一段,叫他们自己背书,然后出来和钱氏说话。

  老童生今年六十有六,胡子头发都白了了,穿着一件蓝色长袍,但是架子不大,非常爽朗的和钱氏简单说了私塾的情况和学子们的课业安排,以及读书的前途。

  沈长林了解到,只有秀才方能开馆教学,但他们永清县一共才八个秀才,其中五位继续读书科考,两位已是耄耋老人,只有柳秀才在县里开了正经书馆。

  县里太远,不可能人人都把孩子送到县里读书,所以像他这样的童生,就会在村里开简易的私塾,县里是默许的,但是若想参加县试,要提前去柳秀才的书馆读一个月。

  “嗯嗯。”县考府考,院试乡试等等规则与弯弯绕绕钱氏没大听明白,只是不明觉厉,读书人的事情就是高级:“先生,我孙儿今天就入学吧。”

  第3章 蹭课听

  ◎改日我考考他◎

  老童生捋着山羊胡:“我要问他几句话。”

  古时的私塾与后世的小学初中不一样,完全私立,招生事宜全由老师说了算,天资愚钝或者性子顽劣的孩童,老师一般不收。

  但乡野私塾的招生宽松很多,天资不是最重要的,因为有一大半将来并不会走科举路,家长的目的和钱氏差不多,都是认得一些字后,考虑做各类学徒,还有小半目的性不强,想让孩子认字明理,长些见识,大点就回家帮着做农活。

  因此,老童生问沈玉寿话的目的,不是考察天分,而是秉性脾气,至少不顽劣到扰乱课堂的地步。

  沈玉寿很害羞,畏惧与生人讲话,但老童生慈眉善目态度温和,问的也是年龄、名字、可认过字等简单问题,沈玉寿放下防备心,紧张又不失礼貌的一一回答了。

  “不错不错。”见老先生点了头,钱氏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下。

  老童生又看向沈长林,他以为这个年纪小点的孩子也要来开蒙,但钱氏眼疾手快,一把将他扯到身后:“先生,他不读。”

  “哦哦。”老童生点头,看沈长林从钱氏身后探出半颗脑袋,一双乌黑的眼瞳闪烁着光芒,目光和老童生对上后,先是腼腆微笑,接着垂下眼睫,乖乖的垂手立在一边。

  很多时候无需多问,通过眼神和动作就能大致判断孩童的天资与个性,老童生微一凝目,眼前这孩子倒极聪慧。

  但这念头只一闪而过,接着就收了钱氏带的拜师礼,五斤米,一斤菜籽油,还有一条肉,这是除束脩外对老师额外的谢礼,除了第一次拜师时要送,逢年节及老师过寿等也要送的。

  因此,在乡村开办私塾,虽然不能大富大贵,滋润的小康日子还是手到擒来,沈长林更坚定了要读书上学的想法。

  老童生带沈玉寿进了厢房,教案后面的墙壁上挂着孔子的画像,下面还供有香炉,乡野私塾虽简陋,该有的规矩一点不落下。沈玉寿要先给老童生叩头行拜师礼,接着还要拜孔子画像,为其供香,最后老童生对沈玉寿训诫一番,叫他搬一张矮凳选个位置坐下,当日就跟着大家一起上课。

  “真好。”钱氏喜上眉梢,觉得自己做成了件大事。

  私塾辰时初上课,午时中下课,也就是上午七点至十二点,一共五个小时,现在离下课时间还有一个多时辰,钱氏还得回去做活儿,站在院里看沈玉寿上了一会儿课,就去抓沈长林的手,准备带他回家。

  沈玉寿刚在老童生面前做出乖巧状,不是奢望他会突然化身伯乐,而是竭力给老童生留下好印象,方便日后蹭课,今天就是蹭课的好日子,因此沈长林对钱氏一番比划,大意是他不回家,在这里等沈玉寿下课再一起走。

  见沈长林嗯嗯啊啊,钱氏倒有些心疼他,并且自家玉寿怕生,第一日上课,有人陪也好,嘱咐沈长林不要乱跑,不要捣乱后,和老童生的儿媳打了声招呼,便回家去了。

  “这个字是天,两横一撇一捺,天空的天,下面学地,是天的反义词……”

  院里有棵大树,沈长林垫了团干草坐在树下,手里拿着一截枯木枝,跟着老童生教学进度在泥地上写画。

  听了一早上,大致了解了老童生的教学方法,一共分三节。

  第一节 可以理解为后世的早读,老童生念一段《千字文》,全文千字,他大概念读四分之一,念读的速度较慢,大概需要五分钟,接着他念一句,学生们跟着念一句,如此重复三遍,两刻钟就过去了,接着叫学生们齐声诵读,卡壳的时候他会提醒,如此两遍,又两刻钟过去,接下来叫学生自由背诵,期间他会巡视课堂,抽查背诵情况,早上来拜师时,就碰上早读课。

  早读课结束是识字课,学些简单的天地人、你我他,这堂课也是一时辰左右,今天一共教了六个生字,老童生先让学生们将字抄在纸上,接着一个个从笔画读音释意教起,最后半个时辰则比较杂,老童生摇头晃脑坐在教案后面,和学生们说故事,今日讲的是孔融让梨,沈长林总结了一下,大概可以叫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课。

  蹭听了一上午,沈长林对古时乡村的私塾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
  首先他们并非满口之乎者也,有一定的实用性,另外课程安排相对后世来说并不合理,学生从辰时初到午时中完全没有休息时间,且不分年纪和学习进度,比如沈玉寿一字不识,就要和大家一起背诵《千字文》,拿笔学写字。

  但放在古代,这一切又很合理,条件如此,因此能在读书上崭露头角的,无一不是极自律聪慧的学子。

  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……寒来暑往,秋收冬藏……”

  下了学,钱氏很兴奋的让沈玉寿背书来听,沈玉寿只记得《千字文》的前六句,背完就卡壳了,然后涨红着脸羞愧的低下头,他不仅背不下来今日老师教的书,那些字也一个没记住,只记得小孩给大家让梨的故事了。

  好丢人啊。

  沈长林敏锐的察觉到了沈玉寿的不高兴,扯了扯他的手,沈玉寿一低头,就见新弟弟冲他比了个大拇指,还露出甜甜的微笑。

  钱氏也赶紧说:“不错,你第一天上课就能学得这么多,真聪明。”

  接下来的几日,沈长林兢兢业业的做着沈玉寿的跟屁虫,沈玉寿去大岩村上课,他总是形影不离,沈玉寿进学堂,他就坐树下,但过了两日后,老童生的儿媳会赶他走,不准他偷师。

  沈长林不吵不闹,对老童生的家人客气腼腆的笑笑,接着跑到篱笆院墙外的草堆里蹲着,那里离教学的厢房有三四丈的距离,虽然听的没院里清楚,但是老童生教课时嗓门大,勉强也能听清。

  他在草堆里跟着学完了《千字文》又开始学《三字经》,这些是前世学过的,虽然生疏了,但拾捡起来速度很快,沈长林的秘诀是背,重复的大量背诵,从早到晚的背诵,顺便练习咽部肌肉发声,对于他来说,现在最难的是发声和记住古音,一开始很艰难,舌头不听使唤,适应几日后他发现,古音竟然更朗朗上口。

  接着是学字,对沈长林来说,写是不难的,几千常用字他原本就认识,只等沈玉寿下课回家,翻看一下他的课堂笔记,将繁体字形记下,用木棍在地上重复的写几十上百遍,再复杂的字也记住了,难度在于理解,很多字古意和今意已有了很大的区别,并且很多词语是古时没有的,但沈长林分辨不出,比如歇斯底里就是近代的音译词,古时没这词汇。